近年来,醴陵市聚焦农村发展青年党员面临的“苗子难寻、质量不优、培育低效、向心不强”等现实问题,通过“四变”举措为农村党员队伍注入“青春动能”,确保源头有活水、结构有优化、培育有实效、攻坚有力量。
变“坐等上门”为“主动引才”,破解“苗子难寻”困局。针对农村青年外出务工多、流动性强、入党意愿淡的实际,构建全方位引才网络,变被动等待为主动出击。让苗子“找得到”。以村为单位,由村党组织牵头,联合包村干部、党员亲属逐户摸排18-35岁农村青年信息,重点关注返乡创业青年、退役军人、大学生村官等群体,建立“一村一青年人才库”,标注政治表现、返乡时间、发展需求等信息并定期更新,确保底数清、情况明。让苗子“引得回”。打好“乡情牌”与“发展牌”,利用节假日举办返乡青年恳谈会、发展成果展,展示乡村振兴机遇。对有返乡意愿的青年,由党组织主动对接,提供政策咨询、项目推介等前置服务,以发展前景和暖心举措增强吸引力。让苗子“留得住”。推行“双联系”机制,村“两委”干部每月联系在外青年1次,传递家乡动态,其返乡时必上门走访,讲解入党流程和政策。对在村青年,则通过“党员联户”安排骨干党员主动结对,邀请参与村级事务,引导向党组织靠拢。
变“降格以求”为“铁腕把关”,破解“质量不优”风险。为确保新发展青年党员质量,严把入口关,坚决防止“矮子里面拔将军”。三级联审防“带病”。严格执行村级初审、镇街预审、市级抽查的“三级联审”机制。村级核查申请人社会关系和日常表现,镇街联合多部门“过筛子”排查遵纪守法、廉洁自律等方面线索,市委组织部按比例抽查重点对象,层层压实责任。近亲发展强“监督”。对镇(街道)党政班子成员或村(社区)“两委”班子成员夫妻、直系血亲、三代以内旁系血亲或近姻亲关系申请入党的,实行“回避预审”,提前向镇街党(工)委报告并报市委组织部备案,全程跟踪考察,确保程序合规、标准不降、群众认可。入党动机重“实践”。将考察关口前移,安排入党积极分子参与矛盾调解、防汛抗旱、环境整治等急难险重任务,在实践中观察宗旨意识、担当精神和群众口碑,杜绝“纸上谈兵”,确保思想上入党与行动上入党相统一。
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破解“培育低效”难题。摒弃“大水漫灌”式教育,紧扣农村青年特点,实施靶向培育,提升针对性和实效性。内容上“接地气”。将党的理论、党章党规与农村实际结合,善用“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增收”“老党员调解纠纷”等“身边事”讲清“大道理”。增设“实用技能课”,邀请专家传授种养技术、电商运营、治理经验,让青年感受“入党学真本事、学了本事能干事”。形式上“多元化”。构建“线上+线下”“理论+实践”立体模式。针对在外青年,依托“学习强国”、微信群推送“微党课”“短视频”,每半年组织线上座谈会答疑。针对在村青年,利用农闲、夜晚开展“田间党课”“屋场夜话”,组织参与政策宣传、基层治理、产业帮扶等实践,在“做”中深化认识、锤炼党性。机制上“闭环化”。推行“1名支委+1名老党员”的“双导师”制,导师每季度至少与积极分子谈心谈话1次,及时掌握思想动态和现实表现。每半年召开1次“成长互评会”,由积极分子汇报收获体会,党员群众提出意见建议,形成“精准培育—动态反馈—持续提升”的闭环管理,确保培养教育不走过场、取得实效。
变“动力不足”为“凝心聚力”,破解“向心不强”瓶颈。着力解决青年“为何入党”的思想困惑,激发其向党组织靠拢的内生动力和干事热情。让党组织“有作为”。推动村党组织在发展产业、改善设施、解决民生等乡村振兴一线实干,以“建好项目、带富百姓”实绩立“主心骨”形象。对积极分子领办项目,主动靠前协调政策、技术、资金,让其感受组织“托举力”。给年轻人“搭平台”。在治理服务中给青年积极分子“交任务”“压担子”,安排担任片组邻“三长”、志愿骨干等,邀请列席村“两委”重要会议、参与决策,使其感受“信任有责、干事有台”。对表现突出者,在村级后备选拔、后备人才库推荐、评优评先中优先考虑,树立“干得好有奔头”导向。用组织情“暖人心”。党组织主动关心青年在婚恋交友、就业创业、子女教育、老人照料等困难,牵头协调解决。利用“五四”“七一”、春节等节点举办座谈会、联谊会,倾听心声、传递温暖,让其认同“组织是思想引路人、生活贴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