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教授,您看看这猕猴桃的甜度是不是又提高了?”清晨的薄雾还没散尽,凤凰县廖家桥镇的猕猴桃基地里,果农张现发就拉着湖南农业大学的王仁才往果园跑。枝头挂满的绿果上还沾着露水,王仁才掏出测糖仪扎了下去,数值跳出来的瞬间,两人都笑了。
王仁才查看猕猴桃长势
这样的场景,如今在凤凰县的田间地头、车间工坊里随处可见。近年来,这个凤凰用“柔性引才”的巧劲,让各路专家从“飞来飞去的客人”变成了“常来常往的家人”。
把对的人请进对的门
“不是大专家就一定好用,得看咱们到底缺啥。”县人才办的龙彦利翻着手里的人才信息库,屏幕上农业技术、乡村旅游、文化传承等标签分得清清楚楚。去年春天,县里蚕桑基地的蚕宝宝总出问题,急得负责人团团转。龙彦利对着需求清单一检索,很快联系上湖南省蚕桑科学研究所的专家团队。
艾均文查看蚕种长势情况
“当时就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没想到专家们真愿意来。”基地负责人袁波回忆,艾均文不仅带来了新蚕种,还手把手教农户科学养殖。如今的凤凰蚕桑基地,已经挂上了“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长沙综合实验站”的牌子,成了周边县市学习的样板。
这种“按需点单”的引才模式,让凤凰县收获满满。6所高校的“智囊团”先后入驻,15位像柏连阳院士这样的“大拿”成了县里的常客。今年,新来的32名省州科技特派员,更是把服务点直接设在了50多个乡镇及企业的大门口。
让人才在实干中扎根
“以前总觉得专家是来‘镀金’的,直到周研究员蹲在田里搞出‘121’荞麦新品种。”腊尔山镇的种植户们还记得,中国农科院的周美亮研究员刚来那会儿,天天背着标本夹在山坳里转。有次遇上暴雨,他披着塑料布在试验田抢救秧苗,浑身泥污的样子让村民们打心眼儿里佩服。
周美亮指导荞麦种植
这种“实战练兵”的培育法,正是凤凰县留住人才的秘诀。县里给每位专家量身定制“四个一”科技专家服务模式,制订一套技术规程、培带一支技术专班、指导一片示范基地、对接一批优良市场。柏连阳院士推广的低镉水稻技术,让曾经的“问题田”变成了高产田;中奕佳腾公司的科研团队驻点研发,硬是搞出了蛇毒纳米结晶的新技术。
更妙的是“传帮带”的氛围,106名四级科技专家组成12支小分队,走村串户时总带着年轻技术员。“郭立亮老师教我用无人机巡林,现在我也能给乡亲们培训了。”林业站的杨学超说起自己的进步,眼里闪着光。这两年,全县有上千名技术人员像杨学超这样,在专家带教下快速成长。
用真心焐热人才心
“没想到县里会为我们这些‘编外人员’做专题报道。”看着公众号里自己的故事,科技特派员龙红萍有些动容。“人才风采”专栏自创建以来,已累计获得近7000次的阅读量,许多老乡见到她时都会亲切地称呼“龙教授好”。
龙红萍讲解中药材相关知识
这种被尊重的感觉,让很多专家把凤凰当成了第二故乡。去年秋天,县里办的高层次人才交流会,来了上百位专家。土家族的摆手舞跳起来,苗家酸鱼端上桌,北京来的教授当场就说“这氛围,比签多少协议都管用。”
情感纽带结出了硕果,6个研究生实习基地里,不少实习生毕业后主动申请回来。“在凤凰搞研究,既有成就感又有归属感。”刚签下长期合作协议的吴键笔,已经在猕猴桃精深加工项目组待了快两年。
如今的凤凰县,猕猴桃科技小院的灯光常亮到深夜,非遗工坊里老艺人正跟设计专家讨论新纹样,乡村旅游规划会上,高校教授与乡镇干部争得面红耳赤……这些鲜活的场景,正是这座小城用柔性引才的智慧,书写出的生动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