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产业为基。近年来,江永县立足73.9% 林地面积的生态优势,以“药材经济”为突破口,通过党建引领强组织、科技赋能提质效、模式创新延链条,将“苦药材”种出“甜药方”,让中药材产业成为带动农民增收、激活乡村活力的“金钥匙”,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坚实动能。

图:农户正在松柏瑶族乡百合种植基地采挖百合
党建引领筑根基,激活药材产业“红色引擎”。江永县坚持把党建贯穿药材产业发展全过程,构建“党委统筹+支部引领+党员示范”的三级组织体系,将8家中药材龙头企业、23个专业合作社、15支党员志愿服务队纳入党建网格管理,形成“党建围着产业转、党员带着群众干”的良好格局。围绕“引才、育才、用才”三措并举,江永县重点培育懂技术、会经营的药材产业带头人。返乡党员欧阳明辉牵头成立合作社,引进“桂苓1号”白肉土茯苓新品种,带动21 户农户种植300余亩,预计亩产净收益超10万元;党员卢世旺突破白首乌人工栽培技术,建成200余亩有机标准化基地,开发出固体饮料、口服液等深加工产品,带动200余人就业,40余农户户均年增收8000元以上。同时,依托党员技术骨干组建“田间课堂”,常态化开展中药材种植、管护培训,累计培育“土专家”“田秀才”120 余名,其中61岁的谭永强不仅成为企业技术骨干,还带动5户村民种植玉竹,实现“务工有薪金、种植有收益”的双重增收。

图:枇杷所村党员干部带领群众试种天冬
科技赋能破难题,打造药材产业“提质引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江永县通过政产学研协同发力,为中药材产业插上“科技翅膀”。2025 年,与湖南省农科院共建专家工作站,推广槐米-黄精轮作、玉黄柏套种玉竹等创新模式,其中槐米-黄精轮作模式使亩均产值提升至6万元,较传统种植翻番;玉黄柏套种玉竹、白术的立体栽培模式,实现“一亩双收”,玉竹亩产突破5000 公斤、白术亩产达1500 公斤,土地利用率提升3倍以上。针对中药材种植中的病虫害难题,推广中药材病虫害AI识别系统,农技员通过手机拍照即可快速诊断病虫害,获得精准防治方案,减少农药使用量15%,保障药材品质。在标准化种植方面,白首乌、玉竹等道地药材全部实现“有机种植+全程可追溯”,其中玉竹作为药食同源品种,因品质优良,市场价达8.5元/斤,留种玉竹售价更是突破10元/斤,经济效益显著。截至2025年,全县共种植白首乌、土茯苓、百合、黄精、玉竹、罗汉果、五指毛桃等10余种中药材5000余亩,年产值突破1亿元,较2024年增长25%。

图:农技员在潇浦镇回岗村玉竹种植基地传授种植技术
模式创新强链条,点燃药材产业“增收引擎”。江永县打破传统种植模式局限,通过“经营模式+产业融合”双创新,构建“种、加、销”一体化产业链,让农户共享产业增值收益。在经营模式上,推广“公司+合作社+农户”“公司+村集体+农户”合作机制,通过订单种植、包销承诺,解决农户“种得好、卖不出”的顾虑。百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采用“订单种植 + 技术指导”模式,带动46户农户种植玉竹、白术500余亩,2025年预计年产值超1000万元;松柏瑶族乡建成3个中药材初加工车间,引进投资500万元的精深加工项目,推动药材从“鲜货出售”向“精深加工”升级。在三产融合上,江永县推动“药材+电商+旅游”深度融合。依托“潇湘・永明生态产品电商直播”活动,生态护林员化身主播,带货销售玉竹、黄精等药材产品,2025年通过电商渠道销售各类生态产品超2亿元;打造燕子山高山草原、大泊水瀑布等生态旅游线路,将药材种植基地变为“研学打卡点”,2025年全县接待游客564.3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5.2 亿元,带动药材产品销量增长30%。

图:千家峒瑶族乡白首乌产品在文旅产业博览会上参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