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芷江侗族自治县选派 88 支 260 名驻村干部扎根乡村,聚焦建强组织、产业发展、基层治理、服务群众四大重点,办实事、解难题,助力乡村振兴提质增效。

驻三道坑镇芷江溪村工作队帮助监测户收稻谷,解决留守老人缺劳力收稻谷难题
压实责任,筑牢乡村振兴“硬根基”
坚持把责任传导贯穿驻村帮扶全过程,推动各方力量向乡村一线聚合。健全责任体系:县委常委会每季度专题研究驻村帮扶,将其纳入基层党建述职、调研及观摩考评,考评结果直接关联干部评价;县委书记带头深入乡村解难题,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明确乡镇属地管理、派出单位跟踪管理责任,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格局。建强基层堡垒:驻村工作队累计开展党课160余场、院落政策宣讲600余次,推动22个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全面整顿转化,成功打造清江、五郎溪等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公坪镇、碧涌镇清江村获评“全省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示范镇、示范村”。激活发展动能:创新“四帮一”(结对强村、县直包村、企业联村、能人帮村)帮扶机制,17个集体经济示范村、21家规模企业结对帮扶17个边缘村;选派77名科技特派员包村指导,摸排本土人才4913人、在外高层次人才340人。其中,湖南银行驻桐木垅村工作队以“组织定向、党群同心、产业同向”模式,截至2025年带动产业联合体总收入达150万元,村集体经济年增收8万元,同比增长50%。提升治理与服务效能:依托入户走访、院落会收集民意,发挥党员与片组邻“三长”的作用,三道坑镇、禾梨坳乡古冲村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镇、示范村”;自7月开展“五个一”行动以来,投入100万元小微项目资金,组织3833名干部入户走访3次以上,召开屋场会3420余场,完成群众微心愿1600余个,解决急难愁盼问题340余件。驻大军田村第一书记肖光还发挥公职律师优势,远赴广东为务工亡故村民家属成功维权,践行“人民至上”理念。

驻土桥镇分水坳村工作队组织清理道路塌方确保道路通畅,方便群众出行
优化结构,锻造驻村帮扶“强队伍”
以“尽锐出战”为导向,精准选配、动态调整,打造适配乡村需求的精干队伍。精准选派“对位”:采取“个人自荐+单位推荐”模式,结合村情需求(基层党建、产业发展等),综合考量干部年龄、学历、能力,实现88支队伍对脱贫村、易地搬迁安置村、软弱涣散村的“全覆盖”。轮换后,40岁以下队员占比20%,具备基层工作经历者达76%,队伍结构更趋合理。动态调整“提效”:以“政治好、品行好、作风好,组织能力强、带富能力强,热心服务群众”的“三好两强一热心”为标准,及时召回并调整16名不适任、不胜任队员,确保队伍战斗力。年轻干部“墩苗”:选派18名35岁以下干部驻村历练,对主动作为、表现突出者优先提拔重用或进行职级晋升,既补齐队伍力量短板,又拓宽年轻干部培养渠道,实现“干部成长”与“乡村发展”双赢。
提能保障,夯实驻村帮扶“软实力”
聚焦能力提升与后勤保障,让驻村干部“能干事、干成事、无后忧”。分层培训强技能:县驻村办联合农业农村等部门,围绕政策解读、党建业务、集体经济发展、农村实用技术等内容,通过专题培训、现场观摩、经验交流等形式开展全员培训,年内组织县级集中培训2次,选派33人参加市级以上专题培训,并编发《驻村干部学习资料汇编》供日常学习。精准指导解难题:县驻村办每季度召开工作队队长例会,不定期入村督导1320人次、开展谈心谈话565人次;建立“导师帮带制”,69对“优秀队长带新任队长、老队员带新队员”进行结对,组织工作交流74次,帮助新队员快速适应。暖心保障减顾虑:足额发放驻村补贴,每年为队员购买人身意外险、组织健康体检;对17名家庭困难队员,纳入“七一”、春节慰问及党内关怀帮扶范围;针对生活设施不健全、单位指导不到位等问题,通过电话提醒67次、下发督办函14次,切实解决后顾之忧。
严格管理,激活驻村帮扶“新动能”
以严管厚爱为抓手,倒逼责任落实,激发驻村干部干事热情。健全制度“立规矩”:构建“乡镇属地管理、单位跟踪管理、驻村办服务管理”的三位一体体系,出台《乡村振兴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选派管理办法》,完善考勤、督查、考核等7项制度,让管理有章可循。强化督导“促落实”:下发工作提示12期,坚持不定期入村现场指导,及时掌握并帮助解决工作推进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推进驻村工作队工作质量提升。考评激励“树导向”:实行“平时考核+年度考核+期满考核”相结合的方式,驻村队员年度考核评优比率提高至35%(2024年85人获评优秀);对业绩突出、群众认可的16名队员优先晋升职级,树立“干好干坏不一样”的鲜明导向,充分激发队伍精气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