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化与少子化交织的当下,“独居老人三餐如何无忧?幼儿托管何处可去?”成为社区治理的核心考题。“一老一小”的牵挂里,藏着最朴素的民生期盼,更是基层服务必须答好的民生答卷。
如何破解“一老一小”服务难题,让社区成为老少皆安的幸福港湾?近年来,益阳市赫山区会龙山街道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为抓手,聚焦“一老一小”核心需求,整合利用辖区阵地资源,打造益老食堂、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周末艺术课堂、四点半课堂等“一老一小”服务阵地。用精准服务打破邻里隔阂,让社区从“居住空间”蜕变为“幸福家园”,为基层治理注入温暖底色。如今走进会龙山街道,益老食堂里热气腾腾的饭菜香、服务阵地中老人孩童清脆的欢笑声,共同勾勒出“老有所养、幼有所乐”的幸福图景。
益老食堂:三餐暖食熨帖“夕阳红”
“张娭毑,今天的红烧肉炖得软烂,您多吃点!”正午时分,会龙山街道南站社区益老食堂暖意融融,志愿者穿梭其间,为老人们盛饭添菜。红烧肉、清炒时蔬、番茄蛋汤搭配杂粮饭,三菜一汤营养均衡、滋味可口,引得老人们连连称赞。
68岁的独居老人李爹爹,是益老食堂的“常客”。“以前一个人吃饭,懒得开火,经常随便对付一口。现在社区有了益老食堂,每天花几块钱就能吃到热乎饭,味道好还干净,比家里还方便!”李爹爹边吃边说,脸上满是满足。
为破解辖区独居、空巢老人“吃饭难”,街道构建“政府搭台、社区承办、居民互助、个人自愿、梯度收费、社会参与”的运作模式,为60岁以上有需求的老年人及困难老人提供助餐服务。“我们贴合老年人饮食特点制定科学食谱,每日不重样,确保营养均衡。”食堂负责人介绍,辖区60岁以上老人可享优惠,低保户、特困老人还能享受更大幅度减免,行动不便的老人更能享受送餐上门服务,让暖食直达身边。
如今,益老食堂早已超越“吃饭”的单一功能。饭后,老人们围坐聊天、下棋、读报,原本互不相识的邻里渐渐成了挚友。“在这里不仅能吃饱饭,还能有人说话,心里亮堂多了!”社区居民王娭毑笑着说,这里已然成为凝聚邻里情感、传递社区温暖的重要载体。
成长乐园:托管课堂护航“少年梦”
“妈妈再见!我今天要在社区画水彩画!”清晨,7岁的乐乐背着书包,蹦蹦跳跳走进会龙山街道“四点半课堂”托管班。专业老师早已等候在此,准备带孩子们开启丰富多彩的课后时光。
由于辖区内门店经营户家庭较多,“孩子放学后没人管”是不少家长的烦心事。为破解“四点半难题”,街道在“一老一小”服务阵地开辟专属托管区域,整合湖南工艺美术技术学院大学生志愿者、专业社工等力量,为小学生提供课后托管、兴趣培养、作业辅导等全方位服务。“我们不仅保障孩子安全,更注重综合素质培养。”会龙山街道党建办工作人员介绍,阵地开设书法、绘画、手工、红色教育等多元兴趣课程,让孩子们既能高效完成作业,又能发展兴趣特长;同时组织垃圾分类宣传、看望独居老人等公益活动,培育孩子的社会责任感。
“以前下班赶不及接孩子,总是提心吊胆。现在社区有了托管班,孩子在这儿有人管、有人教,我们上班也安心多了!”居民刘女士赞不绝口,托管服务不仅解决了实际困难,更让孩子变得愈发开朗懂事。
除课后托管外,服务阵地还针对幼儿群体开设周末艺术课堂,定期开展亲子阅读、手工制作、亲子游戏等活动,助力亲子感情升温。每到周末,这里便成了孩子们的欢乐天堂,志愿者带着孩子们做游戏、学知识,让成长在快乐中悄然发生。
共享阵地:多元服务织密“幸福网”
“小李,麻烦帮我照个相,做老年人资格待遇认证”“刘阿姨,您家客厅灯泡该换啦,我这就帮您弄!”志愿者们忙着为居民解决各类需求,暖意涌动。
为满足居民多元化需求,街道在服务阵地整合医疗健康、便民代办、法律咨询等多项功能,定期邀请医生、律师、志愿者开展义诊、法律咨询、家电维修等便民活动。“社区服务太周到了!不出社区就能看病、办事,真是太方便了!”居民陈先生说,前不久他不仅在便民活动中免费修好了电风扇,还咨询了劳动合同相关问题,收获满满。
服务阵地的活力,离不开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模式。街道成立由党员、居民代表、志愿者组成的社会组织,常态化开展各类活动,丰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营造出和谐友爱的社区氛围。
自“一老一小”服务阵地建设以来,已累计开展各类便民服务活动300余场,服务居民1.2万余人次。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便捷的服务,邻里关系愈发和睦,街道凝聚力持续增强,巷陌间的烟火气里,满是人心向善、家园向暖的幸福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