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市渌口区:用好“三个三”工作法,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文章来源: 红星网  时间: 2025-11-19 16:46

近年来,株洲市渌口区紧扣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以党建为引领,创新探索“三个三”工作法,将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在产业提质、教育赋能、治理增效三大领域精准发力,构建起“党委统筹、支部发力、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乡村振兴新格局,推动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图景在渌口大地逐步变为现实。

把握“三个抓手”,奏响产业振兴“奋进曲”。一是抓产业布局,打造特色发展矩阵。立足区域资源禀赋,以现代生态农业为主体,构建“粮油稳基、果蔬提质、畜禽增效、文旅融合”的产业体系。依托生态优势,在龙门镇打造优质低镉水稻种植基地,推行“党支部+种粮大户+农机合作社”模式,实现从育秧、种植到加工的全链条服务;在朱亭镇发展精品水果产业,由村党支部牵头成立种植红美人柑橘等优质品种,带动200余户农户年均增收2万元以上。二是抓主体培育,激活市场发展活力。实施“党员致富带头人培育计划”,通过政策扶持、技术培训、资金倾斜,培育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家、市级龙头企业8家、党员致富带头人56名。开展“党员联企、支部联社”行动,组织区直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员干部与经营主体结对,帮助解决种苗供应、产品销售、品牌打造等难题。今年以来,累计举办电商培训、农技讲座28场,帮助企业打通线上销售渠道,全域特色品牌知名度显著提升。三是抓三产融合,拓展产业增值空间。推动农业与文旅、康养、电商深度融合,打造朱亭“农耕文化体验园”、龙船镇“生态休闲农庄”等乡村旅游示范点,推出“春季赏花、夏季摘果、秋季收割、冬季品宴”四季旅游线路。探索“农业+研学”模式,与市区中小学合作建立劳动实践基地,年接待学生研学团队2万余人次,带动周边农户增收,实现“产业增效、农民增收、集体增益”的多重效益。

夯实“三个维度”,擦亮教育赋能“金名片”。一是建强师资队伍,筑牢育人根基。实施“党建+名师工程”,设立“党员名师工作室”6个,选拔优秀党员教师担任工作室主持人,通过“名师带徒、集体备课、课题研究”等方式,带动教师专业成长。开展“城乡教师结对帮扶”行动,组织城区学校与乡镇学校建立帮扶关系,组织党员教师下沉乡村任教,通过送课下乡、线上教研等形式,提升乡村学校教学水平。二是优化办学条件,改善育人环境。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大力推进乡村学校标准化建设,完成乡镇学校教学楼、宿舍楼翻新改造,配齐配足多媒体教室、实验室、体育场馆等教学设施。实施“校园环境美化工程”,打造美丽校园环境,建设校园劳动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育人平台,缩小乡村学校硬件设施与城区学校差距,让农村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三是聚焦全面发展,提升育人质量。秉持“五育并举”理念,开设书法、绘画、戏曲、非遗传承等特色课程,邀请民间艺人、非遗传承人进校园授课,培养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开展“阳光体育”活动,组建校园足球队、篮球队等体育社团,定期举办运动会、艺术节,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搭建“三个平台”,构建基层治理“新格局”。一是搭建“议事协商平台”,激发群众参与热情。以村(社区)党组织为核心,建立“党支部+村民代表+乡贤”议事机制,通过“屋场会”“小板凳课堂”等形式,围绕村级事务决策、民生实事办理、矛盾纠纷化解等议题广泛征求意见。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将“垃圾分类、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等内容纳入其中,党员带头践行村规民约,引导群众养成文明新风。二是搭建“志愿服务平台”,凝聚共治共享力量。组建“党员志愿服务队”“巾帼志愿队”等志愿队伍,吸纳志愿者1200余人,围绕政策宣传、环境整治、关爱帮扶等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推行集中走访联系服务群众日活动,全区党员结对联系群众,定期上门走访,收集群众诉求,解决“急难愁盼”问题。2025年以来,累计开展环境整治行动150余次,清理卫生死角300余处,关爱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特殊群体800余人次,形成“人人参与、共建共享”的治理氛围。三是搭建“协同共治平台”,凝聚治理合力。以党建为纽带,整合村(社区)“两委”、驻村工作队、辖区企业、社会组织等多方力量,建立“资源共享、问题共解、责任共担”的协同治理机制。针对农村基础设施维护、矛盾纠纷调解、民生服务供给等重点难点问题,成立专项工作组,明确各方职责分工,形成“支部牵头、多方联动、齐抓共管”的治理格局,今年以来成功化解邻里纠纷、土地纠纷等复杂矛盾46起,化解成功率达98%,有效维护了基层社会和谐稳定,让治理力量更集中、治理成效更显著。

1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
技术支持:湖南红网新媒体集团
ICP备案号:湘ICP备17016663号-1

欢迎您访问红星网
您是第 位来访者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