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株洲市石峰区始终坚持把发展党员工作作为加强基层党组织战斗力和凝聚力的基础性工程来抓,紧扣“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的总要求,靶向发力、精准施策,全面提升发展党员工作质效,为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转型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和有力的队伍支撑。
打造全链条培养体系,夯实思想入党“基础桩”
坚持早发现、早选苗、早培养,将工作重心前移,着力构建贯穿积极分子培育全过程的工作链条,从源头上确保党员队伍先进性。精准分类“选好苗”。注重在基层一线和关键领域发现、储备优秀人才,引导轨道交通、乡村振兴、社区治理等一线的先进分子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动态储备入党积极分子458人,为优化党员队伍结构打下坚实基础。导师结对“育好苗”。全面推行“一对一”导师结对培养制度,精选政治素质高、熟悉党务、责任心强的优秀党员担任培养联系人,定期开展谈心谈话,加强思想引导,及时纠正认识偏差,不断强化积极分子的党性修养和理论素养。实践锻炼“墩好苗”。坚持“培养在平时、考验在一线”,结合入党积极分子的岗位特点和个人特长,有针对性地安排其参与政策宣讲、技术攻关、志愿服务等实际工作,让其在实践实干中锤炼担当、检验初心,实现思想进步与行动自觉的深度融合,确保从“思想上入党”到“行动上入党”的实质性转化。
构建立体化政审机制,守牢政治标准“生命线”
始终坚持将政治标准放在首位,不断健全审查机制,延伸考察触角,坚决把好发展党员的政治关、入口关。实行“五联审”,全面扫描“政治体检”。建立并严格执行由区委组织部牵头,纪委监委、公安、信访、税务、征信等部门协同的“五联审”制度,对发展对象的政治历史、遵纪守法、依法经营、社会信用等情况进行全方位、多维度核查,确保政治合格。创新“三方函调”,破解流动人员审查难题。针对“两新”组织人员流动性强的特点,探索建立“原籍地+现居地+工作单位”三方协同函调机制,有效拓展政审半径,加强政治把关,从源头上严防“带病入党”。压实“三级审查”,层层把关压实责任。严格执行“基层党组织初审、基层党(工)委预审、区委组织部联审”的三级审查制度,通过实地走访、个别座谈、调阅档案等多种方式,对发展程序和入党材料进行层层审核,确保每个环节规范严谨。健全责任倒查机制,严格落实“谁推荐谁负责、谁培养谁负责、谁考察谁负责、谁审批谁负责”原则,对出现问题的严肃追责问责,倒逼各环节责任落实。
严格标准化流程管控,织密程序规范“防护网”
持续推进发展党员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以程序的刚性约束保障发展党员的质量。细化标准,明确“路线图”。严格依照《中国共产党章程》和《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等党内法规,将发展党员的5个环节、25个步骤进一步细化,明确每个阶段的时间节点、工作内容和材料要求,确保全区发展党员工作标准统一、步调一致。规范档案,建立“明白账”。以《株洲市发展党员工作业务手册》为指南,系统梳理发展党员全过程,形成包含38项内容的《发展党员工作纪实材料清单》,全面实行“一人一档”动态管理。对材料不规范的党组织及时下发整改通知单,并定期组织党务干部进行专题业务培训,确保发展党员档案齐全、管理规范。强化督导,用好“指挥棒”。将发展党员工作纳入基层党建季度调研和年度述职的重要内容,重点对积极分子确定、政治审查、预备党员接收和转正等关键环节进行“穿透式”检查。通过开展基层党组织交叉互审、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电子比对等方式,及时发现问题、纠正偏差,形成了有效的监督闭环,确保了发展党员工作全程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