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进行时丨麻阳县:小车间撑起乡村振兴大舞台

文章来源: 红星网  时间: 2025-11-25 15:27

近年来,麻阳苗族自治县舒家村乡坚持以党建为引领,锚定“产业兴、群众富”目标,聚焦就业帮扶车间建设,通过建强组织堡垒、培育特色产业、深化数字赋能,成功打造涵盖古法红糖、电子加工、湘绣工艺等多元领域的帮扶车间7个,带动200余人实现稳定就业,其中脱贫人口50人,人均年增收超2万元,为乡村振兴筑牢产业支撑、拓宽就业渠道,让“家门口就业”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幸福答卷。

党建领航筑堡垒,夯实车间发展“新支撑”。将党建与车间建设深度融合,构建“党委统筹、支部推动、党员带头”工作体系,为车间发展定向护航。三级联建强组织。建立“乡-村-车间”三级联动机制,由乡党委书记任帮扶车间组长,村党支部书记为第一责任人,下设政策指导、服务对接、监督管理3个工作组,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党员带动作示范。以开展“党员先锋岗”“党员责任区”创建为抓手,推动党员在生产、传技术、带就业中当先锋,累计带动200余名村民稳定就业。如长坡山村党总支书记牵头成立合作社,组建1支乡土人才技术服务团,带动250亩冰糖橙基地发展,让20余名村民掌握种植技术,成为党员带头致富的鲜活典范。上门服务解难题。实行“乡干部包联车间”制度,每季度上门走访不少于2次,帮助解决用地、用工、资金等5个问题。落实各类扶持政策,累计发放补贴20余万元,破解企业发展瓶颈。

大抓产业拓路径,激活乡村振兴“新引擎”。立足本地资源禀赋,围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推动帮扶车间与特色产业深度绑定,形成“产业带动车间、车间促进就业”的良性循环。做强特色产业。依托“古法红糖之乡”独特优势,重点扶持2家红糖企业升级为帮扶车间。福寿糖业坚守柴火熬制核心工艺,持续优化生产流程,年产量达100吨,带动200多户农户规模化种植甘蔗;“古苗蔗”红糖厂落户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重点吸纳22名脱贫人口就业,让“非遗技艺”变身“致富手艺”,舒家村乡古法红糖制作技艺成功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做优多元业态。针对不同群体就业需求,精准引进湘绣、电子加工、白鹅养殖等业态,满足不同群体就业需求。湘绣厂让留守妇女“顾家挣钱两不误”,电子加工厂带动40余人就业,白鹅原种场联动农户合作养殖,拓宽增收路径。做实规范管理。制定《舒家村乡帮扶车间管理办法》,明确车间认定标准、运营要求、考核机制,定期开展安全生产、产品质量专项检查,对带动就业成效显著的车间给予表彰奖励,对不符合运营要求的限期整改,推动帮扶车间健康有序、高质量发展。

数智赋能强技能,注入增收致富“新动力”。紧扣数字变革趋势、坚守“授人以渔”初心,以数智赋能破解产业发展瓶颈,以精准培训筑牢就业增收根基,实现产业提质与群众致富同频共振、双向奔赴。数字搭台让大山特产“借网出圈”。主动对接供销一体化数字平台,将冰糖橙、古法红糖等“苗乡好物”纳入重点推广清单,支持企业入驻主流电商平台。组织车间负责人、技术骨干参加数字技能专题培训,鼓励“木头井人”等本土网红销售农特产,带动群众销售红糖5万斤、酸辣椒4000斤,农产品产值达300万元,深山特产畅销全国市场。订单培训让就业“行稳致远”。联合县人社、县农业农村等部门,精准对接帮扶车间需求开展“订单式”培训,开设苗绣、电路组装、质量检测、食品安全等专项课程。创新“理论+实操”沉浸式教学模式,让学员在一线学习技艺、锤炼本领,累计培训200余人次,学员就业率达90%以上。跟踪培育让增收后劲“持续充盈”。建立学员就业跟踪台账,定期回访了解学员工作情况,及时协调解决薪资待遇、福利待遇等问题。对技能提升意愿强烈的学员,推荐参加进阶培训,助力其成长为技术骨干。

1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
技术支持:湖南红网新媒体集团
ICP备案号:湘ICP备17016663号-1

欢迎您访问红星网
您是第 位来访者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