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宽了,心气顺了,党群关系更近了……在茶陵县思聪街道,一场从“治理”到“智理”的深刻变革,正悄然改变着乡村面貌。近年来,茶陵县思聪街道党工委深入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紧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织密组织网络为基础,以办好民生实事为要务,以创新服务举措为牵引,以推进移风易俗为支撑,以发展特色产业为动能,抓源促治、以“智”提“质”,走出一条向新向善向优的基层治理之路。
织密“一张网”,变“等上门”为“找上门”
“这里本来没路,现在终于通车了!”左垅村村民颜乐平站在新修的通村路上,脸上洋溢着喜悦。
面对左垅村至思聪村群众出行难题,街道将其列入“一镇街一实事”项目,精准调度、多方协同,完成道路新建改造,惠及沿线近千群众。
这背后,是一张不断延伸、密实有力的治理网络在发挥作用。思聪街道党工委构建街道、村、网格、党员中心户四级治理网络,推动工作重心下沉、服务关口前移,常态化开展“入门入心”大走访,累计走访群众1.2万人次,收集政策咨询、民生诉求1200余条,全部实现动态清零,以“党员多跑腿”换来“群众少忧心”。
如何让治理网络更具活力?街道推深做实片组邻“三长制”,整合“村民议事堂”“屋场会”等形式,构建说事、议事、办事、评事治理闭环。今年以来,开展协商议事38场,群众参与度、满意度显著提升,逐步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思聪街道左垅村三联组道路改造前
思聪街道左垅村三联组道路改造后
领办“责任田”,变“问题单”为“成绩单”
夜幕降临,G322国道思聪段126杆高架路灯渐次亮起。“以前这段路大车多、光线暗,晚上走总是提心吊胆,现在装了路灯,心里踏实多了。”思聪村村民张晚云的一席话,道出了沿线群众的感受。
这项总投资110万元的道路亮化工程,是思聪街道推行党组织书记领办制度的生动缩影。近年来,街道压实责任链条,党工委书记带头领办重点难题,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每年认领1-3项民生实事,实现“一个项目、一名书记、一抓到底”的项目化推进、清单化管理。
在城北老虎山火车站片区,年久失修的道路焕然一新;农村建房审批“一件事”线上办理让群众告别来回奔波;遍布村组的集中供水点,清澈的自来水流进千家万户……今年来,书记领办治理项目43个,投入资金超650万元。
领办制度还延伸至教育、养老、环保、就业等各个领域。如,完成产业道路硬化30公里,解决日间照料、儿童之家等诉求42件,争资42万元清淤整治山塘21座,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超6000人……一桩桩民生实事的落地,见证着思聪街道将“问题清单”转化为群众“幸福账单”,绘就了基层治理的温暖底色。
思聪街道在G322沿线安装高架路灯126杆
巧用“调解团”,变“独角戏”为“大合唱”
在思聪街道综治中心的心理咨询室内,一场邻里纠纷在老干部谭湘林的调解下悄然化解。“都是几十年的老邻居,各让一步,情谊比什么都重要。”一番情理交融的沟通后,双方当场握手言和。
面对基层矛盾纠纷多元化、复杂化的趋势,思聪街道党工委组建老干部、老党员、老教师、老模范、老战士“五老”调解团,构建街道、村、组三级调解网络。目前,66名专兼职调解员遍布12个村(社区),让群众小事不出村、矛盾不出街。
调解团创新运用“乡俗+调解+普法”工作法,以拉家常融情、以村规民约说理、以典型案例释法,实现调解一案、教育一片。同时,街道健全预警回访机制,坚持每月一排查一分析一调度,今年以来排查调解纠纷155件,成功调解154件,对重点案件实行分级回访,确保化解一例、稳固一例,真正实现基层治理从“单打独斗”到“多元共治”的转变。
思聪街道综治中心调解室
培育“好乡风”,变“旧习俗”为“新风尚”
如何将淳朴民风转化为治理效能,让文明乡风滋养百姓生活?思聪街道以破立结合、标本兼治的思路,推动文明新风吹进千家万户,在潜移默化中浸润人心。
一套标准除旧俗。街道制定红白喜事操办标准规范,坚决遏制铺张浪费、封建迷信等陈规陋习。辉山社区推行“不设席、不追悼、不收礼、不唱戏”丧葬简办模式,成为当地移风易俗“新名片”。
一把积分量文明。思聪街道积极探索“积分制+”治理模式,让文明乡风有了量化尺度。三华村“爱心积分超市”、左垅村推行“积分制+评议会”、茶冲村开展道德评议……将垃圾分类、庭院美化、参与公益等行为转化为积分指标,激发群众乡村自治内生动力。
做强“土特产”,变“小种植”为“大产业”
在思聪街道食用菌产业园,一位妇女正有条不紊地为菌包打孔,满是笑容地说:“在家门口上班,每天能挣上100多块钱,还不耽误照顾老人孩子,这日子真有奔头!”
这一场景,得益于思聪街道立足本土资源、发展特色产业的持续探索。街道党工委将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强基固本之要,组织专班4天赴3省7市调研,引入移动智慧方舱、松茸种植等关键技术,建成智能菌房11座,实现年产鲜菇500吨。
街道还推动食用菌产业从三华村至左垅、下清等村延伸,联动发展千亩优质稻基地,构建“水稻制种+食用菌+生态养殖”立体农业格局。截至目前,培训新型菇农200余人,带动超2000名村民就近就业,户均年增收超过8000元。
品牌化建设同步发力。街道成立隆星锋供销合作社,开设助农直播间,培育本土主播12人。“三华泰景”“湘福情”“罗霄云品”等本土品牌逐步打响,富硒水稻、清水脐橙、三华玉竹等特色农产品借势出圈。品牌引领下,三华村集体经济突破60万元,全产业链年产值超3000万元,村强民富的美好愿景正照进现实。
思聪街道下清村村民利用冬闲田种植黑木耳